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日本沉沒] 漫畫閱後心得


今天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來把這部共15集的漫畫給看完,之所以會看上是因為標題以及簡介整個打到我的點,因此就整個沉下去了,雖然在於分類上是屬於科幻災難漫畫,但就我個人的認定是,這部漫畫是不折不扣的嚴肅漫畫,劇情幾乎無任何笑點可言,有的只是災難、人性、政治、救贖、毀滅、統計數據等等的劇情現實。

這部漫畫最得我心的地方,並非在於災難的描寫,畢竟那部份想怎麼寫都無所謂,這部漫畫令我最大呼過癮的地方,便是在於"當一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在面臨如此災難時所表現出來的人性"描寫,尤其是當主角"小野寺俊夫"對著"田所雄介博士"所發表的"逼近於毀滅邊緣且絕望的日本國"論調,其實就我自己個人的觀感是,這段論述可以套用到現今的任何國家。

"高度組織化的人類社會有如竹簍中的螃蟹",這是最近看完某篇文章,以及看完這部作品之後所想到的一句話,同時這句話也應證了書中劇情及現今社會。
在竹簍中的螃蟹,只要有一隻螃蟹想要爬出竹簍外,就會被其他螃蟹給抓下來,使得螃蟹們永遠無法爬出竹簍,而應用到書中劇情則是,遇到重大災難的群體,由於災難的嚴重性難於理解,更甚至是無法信任,即使其中有人察覺到其危險性,但因於害怕受到群體的制裁,也不敢出聲,即使出聲了,也不會遭到理會,更甚至是被懲罰,最後的結果就是,群體死亡。

而在如此組織化的社會,所發展出來的責任關係鏈,更是令人類社會互相拋棄自身責任的絕妙工具,獨立化、特殊化、自我化在現今社會而言並不被允許,凡是想要經由不被社會所認定之能力、程序取得地位與發言者(即使並不違反宗教道德及社會法律),皆會遭受社會層面的抨擊與抹煞,理由為:那並非我們所認知的事物,因此我們判定此事物是具有危險性,因此我們必須在災害造成之前,將之消滅。

但是當由社會群體所認定的有能者,經過社會群體所認定的程序或稱途徑而取得由社會群體所認定的特殊地位及發言權者 (表面上的地位及發言權),接著就會開始被社會群體所拋棄的責任給壓在身上,藉此被社會群體給拉下來,例如將社會安全、國家復興等地任務交由警察、政府,將自身的生存責任拋給救難隊員,將提升自身知識的責任拋給教育者,將維持環境整潔的責任拋給清潔隊員等等,諸如此類,在如此高度組織化的社會所提倡的責任分工制度,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社會群體相互拋棄自身應負的責任給他人,這部分的觀點在書中劇情隨處可見。

因為沒有人想負責任,而那些處於特殊地位與擁有發言權的有能者,也不可能將自身所擁有的這兩樣東西給拋棄,因為那樣屬於自己的特殊待遇就會消失,而處於舒適圈的社會群體,會衝上去取得特殊地位與發言權者,往往都在得到特殊待遇之後,便開始了責任拋棄的遊戲,將保持自身的特殊待遇視為自身之責任,這部分的觀點在於漫畫中的大柳幹事長身上算是印證得一清二楚,而現實世界同樣也一堆人在幹這種事情。

思考至此,也讓我對戲言第一集「斬首循環─藍色學者與戲言跟班」在序言中所說的:「世界對優秀、有能、清白、聰敏很嚴苛,世界對平庸、無能、汙濁、愚昧很寬容(以上為縮短原文)」這段話有了新的體會,至於這體會,前面已經說得夠多了,便不再贅述了。
有關於高度組織化的人類社會,說及至此足矣,再繼續講下去,也不過就是不同角度的重複論述,實無意義可言。

「不自量力的善人,是這世界上最難對付的」這算是整部漫畫中,最令我心有戚戚焉的一句名言,就如同世界上對無能很寬容一般,只要善意受到社會群體的認定,不管做得多爛,甚至是遭致「並非會影響到社會群體」的糟糕結果,都會得到社會群體的寬恕,不管在宗教道德,或是社會法律上都是如此,造成的結果即是,以善意行使惡意的人在舞台上大放厥詞,並開始操縱輿論的偏向面,就有如大柳幹事長的日本復興計畫,當然此行為與本句話有一定差距,但卻是間接影響。

[日本沉沒]這部作品,從題材上,從劇情上,都不難看出作者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本身,有多大的不滿與抱怨,但即使如此,這部作品依然不失為一部可以讓我大力讚揚與喜愛的作品,畢竟,在於這個漫畫市場中,能夠看到如此的嚴肅漫畫,實屬難得一見,以15集且文字密集度高的份量下,將這部作品完結也算足夠了,或許有人會覺得結尾結得很怪,但我認為,將故事畫到這種程度,後續的終結發展也並無必要再增篇幅進行敘述了,畢竟最後的結果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就如同現今社會,現今的情況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即使有諸多抱怨,一人無法撼動這從人類建立社會、國家以來,便已存在的巨大機器,如同一場預定和諧,那與其有時間嘴砲,不如順著自己所堅持的道路走下去,開創自己所選擇的未來,那樣倒也比較快活些。

另外關於書中劇情所設定W.O.F之理念:將國家概念消滅,建構無國家概念的新人類社會,以及在最後的:反向旋轉以中和正向旋轉之效應所產生的時間跳躍可能,這兩點也是很好的感想抒發點,不過目前想不到太多東西,等下次看了哪些有關這兩點的作品時,再做分享吧,畢竟這篇感想也已經打得太長了XD

沒有留言: